上海昕瑞仪器仪表有限公司

不同波长下水体的浊度有没有变化

2025-11-15 类型:企业动态
不同波长下水体的浊度测量值会发生变化,且波长与浊度测量值之间存在反比关系。具体分析如下:

一、波长对浊度测量的影响原理

  1. 散射光强度与波长的关系
    根据散射理论,当光的波长较短时,颗粒对光的散射作用更强;波长较长时,散射作用较弱。例如:
    • 短波长(如可见光):易被水中带颜色的物质(如藻类、有机物)吸收,导致散射光强度降低,测量值可能偏低(负偏差)。
    • 长波长(如近红外光,860nm):不易被水样吸收,散射光强度更稳定,测量值更准确。因此,主流浊度仪采用近红外光源(如860nm红外LED)以减少干扰。
  2. 颗粒大小与波长的匹配效应
    • 小颗粒(直径<可见光波长):散射光对称,对所有波长的散射效果相近。
    • 大颗粒(直径>可见光波长):散射光不对称,且长波长光的散射强度显著低于短波长光。此时,若使用短波长测量,可能因散射光分布不均导致测量误差。

二、不同波长下的浊度测量差异

  1. 低浊度水样(<5NTU)
    • 干扰因素:污染物、气泡、杂散光、周围光线。
    • 波长选择:短波长(如400-600nm可见光)可能因吸收和散射干扰导致测量值偏高(正偏差);长波长(如860nm近红外光)可减少干扰,提高准确性。
  2. 高浊度水样(>5NTU)
    • 干扰因素:颗粒密度、颗粒的光线吸收度、水样颜色。
    • 波长选择:短波长光易被高浓度颗粒吸收,导致测量值偏低(负偏差);长波长光穿透性更强,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。例如,在总磷检测中,700nm紫外波长会因悬浮颗粒吸收而增大误差,而830-890nm波长可减少此类干扰。

三、实际应用中的波长选择策略

  1. 标准浊度测量
    • 国际标准(ISO 7027/US EPA):规定使用90°散射光检测角度,并推荐近红外光源(如860nm),以消除水样颜色和吸光物质的影响。
    • 仪器设计:主流浊度仪采用光纤式光学结构,隔绝外界杂光,并配备温度传感器(如Pt1000)进行自动温度补偿,确保不同温度下的数据稳定性。
  2. 特殊场景下的波长优化
    • 低浊度水样(≤10NTU):可选择400-600nm波长,但需结合双光束多路测量技术自动补偿干扰。
    • 高浊度或有色水样:优先选择830-890nm波长,以减少颗粒吸收和颜色干扰。
    • 双波长光谱分析法:通过同时测量两个波长(如500nm和700nm)的散射光强度,消除背景干扰,提高测量精度。
新闻中心 查看更多